基层组织

图书馆

  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 1924 年,是中山大学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图书馆配合学校“实现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持续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着力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拓展、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

  中山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已逐步建立起文、理、医、工、农、艺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21年12月31日,纸质馆藏总量达994万余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碑帖3.8万余件,徽州文书39万余件,民国时期文献约14万册。数字资源收藏丰富,居于国内高校前列。拥有网络数据库1040个,电子图书26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4万种。

  中山大学图书馆现由广州校区南校园图书馆、北校园图书馆、东校园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深圳校区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科馆图书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在建6.8万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7249个,检索和服务终端400台。全馆使用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了无缝连结,形成了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及图书资料通借通还。

  中山大学图书馆秉承公平、开放、共享的图书馆理念和优良传统,以“智慧与服务” 为馆训,不断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目前,图书馆引进了 3M 安全监测系统,实行藏、借、阅、网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校区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图书馆周开馆时间100 小时,网络服务每日 24 小时不间断。除提供书刊借阅服务,图书馆也提供一站式智慧搜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在线参考咨询、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学科服务等多层次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国内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增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提升文献保障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

网址:https://library.sysu.edu.cn


档案馆

  中山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89年9月,是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最早批准成立的高校档案馆之一,2001年原中山医科大学档案室并入。2018年3月,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一流大学的整体发展目标,我校成立了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统筹协调图书馆、档案馆、博物(校史)馆的各项工作。档案馆是学校档案工作管理和档案利用的直属机构,主体职责为档案管理、档案服务和文化传承。

  档案馆内设综合业务办公室、实体档案部、档案编研部、数字档案部和利用服务部,馆舍总面积2210平方米,分布于广州校区南、东、北三个校园,总馆馆址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模范村513栋,专职档案工作人员22人,全校还有一支300多人的兼职档案工作队伍。

  档案馆馆藏门类齐全,共5个全宗、19个门类,馆藏档案总量约25.8万卷,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类档案为主,反映着学校在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等方面情况,还包括了中山大学各前身院校形成的历史档案,材料形成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2016年校庆期间,在广东省档案馆的支持下,入藏了我校建国前部分档案的电子文件。

  在学校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下,档案馆积极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应用系统建设、电子档案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稳步推进,已建成电子档案收集、管理平台,建立原生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秩序,编制了数字档案馆运行相关的制度及标准规范。未来几年,我们将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可信认证保障建设,实现学校主要业务系统原生性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实现应开放档案的校园网利用,为学校师生、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资讯服务。

  中山大学档案馆是国家二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单位,2003年荣获全国档案工作优秀集体荣誉称号,也多次被评为广东省省直单位档案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目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成员、广东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长单位和广东省省直单位档案工作第十三协作组组长单位。

网址:https://archives.sysu.edu.cn


博物馆(校史馆)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积淀的集中展现,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实物表征,高水平的大学博物馆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中山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累计收藏各类文物、标本100多万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中山大学建校伊始就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实物教学,重视教学科研标本的采集,理科学院的生物系、地质系,农科学院的农艺系、林学系、蚕桑部等都建有标本室,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建有民俗风物陈列室和古物陈列室,医科(医学院)建有标本陈列室。中山大学曾在石牌校区规划建设博物馆,后因战乱停滞。1953年,在原岭南大学文物馆和原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陈列室基础上,合并成立中山大学文物馆,组建了以容庚教授为主任委员的文物保管委员会,设立中山先生纪念室、鲁迅先生纪念室及古物陈列室,拟开设少数民族物品陈列室。与此同时,生物系和地理系的标本室得以扩大,标本数量显著扩充,展陈手段日益丰富。

  经过全体中大人的不懈努力,中山大学业已建成生物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矿物博物馆、医学博物馆四座博物馆和多间纪念室、陈列室,中山大学图书馆、档案馆也承担着部分藏品征集、收藏、展示功能,服务教学科研需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有效发挥大学博物馆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色和优势,2018年,我校成立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机构,在广州南校园筹建中山大学博物馆新馆,将建成集教学、展示、研究、收藏为一体,充分彰显中山大学历史和文化的高水平综合性博物馆。

南校园博物馆

  位于南校园中轴线西侧,与东侧的图书馆遥相呼应,形成中轴对称。本馆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3层,地下建筑2层,主要以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为主线,深化教学教育改革,拓展文化育人内涵,促进大学文化建设。

  博物馆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中山大学康乐园早期建筑群的风格,建筑立面运用红砖绿瓦以及中大传统建筑中窗、墙、柱、顶等代表性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山大学的建筑特色和内涵,与周边建筑相呼应并协调。同时,融入岭南建筑式样,运用拱券形成岭南建筑特有的室内外过渡空间,蕴含地方文化特色。

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

  校史展以“新教育,中国化”为主轴,努力揭示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分为“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奋进一流”四个单元,融合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中大的历史传统,蕴含中大的文化精神,以历史的智慧和担当,不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新时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同频共振。

  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于2019年8月开馆运行,学校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始终把校史与时代发展历程、党和国家发展、学校事业发展未来相结合。

网址:https://bwgxsg.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