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人民学者篇·希伦高屋(姜立夫旧居)和高利士屋(梁钊韬旧居)

发布人:业务管理办公室-罗惠敏 系统审核人:业务管理办公室-罗惠敏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推出“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系列文章,揭示我校悠久的历史传统、红色基因与康乐园红楼的不解之缘,展现红楼建筑所承载的“人民新中大”和改革开放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勇立潮头、迈进一流的精神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大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期“人民学者篇”,以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校址以后,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人民教育的著名学者为主线,对留下他们工作生活印记的红楼建筑进行解读。

 

希伦高屋(姜立夫旧居)

   图1 希伦高屋(姜立夫旧居)(图片来源:博雅学院提供)

       

       希伦高屋(姜立夫旧居)落成于1911年,位于校园中轴线东边,黑石屋东侧,陈寅恪故居(麻金墨屋一号)南面。这座红楼坐南朝北,楼高二层,整体风格与康乐园其他红楼建筑外形类似,采用清水红墙和绿色琉璃瓦组合式屋顶。特别的是,它的北门有两根白色立柱,南面二层阳台也采用白色柱廊——白色柱子成为其典型的标志。

 

   图2 希伦高屋的白色立柱(图片来源:彭江贵摄影)

       

       姜立夫(1890年—1978年)是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立志要把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使之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1949年,在陈序经先生的帮助下,姜立夫先生从台北返回广州,他先后担任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中山大学第一届、第二届校务委员,为中山大学数学系的建立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呕心沥血。

 

图3 1950年代中期,姜立夫(右)与陈序经(左)和陈寅恪(中)在中山纪念堂合照(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来到康乐园以后,姜立夫先生便居住在希伦高屋的二层。1956年之前,姜立夫先生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授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和几何基础,同时开设高等几何专门化课程培养教师队伍。后因突发心机梗塞,他在学校的关怀下不再承担课堂教学。随后,姜立夫先生很快就在自己居住的希伦高屋中竖起黑板,组织起读书小组,边翻译边研究,继续培养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在广州工作近30年,姜立夫教授不仅大力推动了中大数学教育的发展,还在省市的科学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了不少卓越的数学家。

 

       而今,希伦高屋为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办公楼。创办于2009年的博雅学院,探索“通专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有志推动文明体深层次对话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与追求卓越的品格代代相传。

 

高利士屋(梁钊韬旧居)

   图4 高利士屋(梁钊韬旧居)外观(图片来源:彭江贵摄影)

       

       高利士屋(梁钊韬旧居)落成于1913年,位于马岗顶南面。主楼硬山顶、角楼悬山顶型制,有地下室。为了适应马岗顶缓缓上升的地势,红楼主楼高两层,角楼高三层。这座红楼是康乐园里第一批整合了中西方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之精华的建筑物之一,为了适应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在建筑的南面设置了券廊,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

 

       

       梁钊韬(1916-1987)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他于1941年获得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人类学组文学硕士,后留校工作。随着校址搬迁,梁钊韬先生来到康乐园,先后居住在高利士屋和模范村。在院系调整撤销人类学专业的情况下,梁钊韬先生在学校历史系开展考古学、民族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58年,梁钊韬教授辨认出广东曲江县农民挖出的某具化石为古人类头骨残骸。后经有关部门测定,为距今13万年前的“马坝人”。在梁钊韬先生执着而冷静地坚守下,1981年4月中山大学率先复办了新中国第一个人类学系,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也是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

 

 

       除了梁钊韬教授,中山大学李嘉人校长、行政管理学系夏书章教授也曾于高利士屋居住。他们为改革开放后中山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1月-4月,李嘉人校长带领中山大学同仁多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访问。1988年,在夏书章教授的积极努力下,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复办。这座中西合璧的红楼,见证了中山大学在“科学的春天”里得风气之先,提升学术研究水平,重构学科专业体系,为奋进世界一流大学所走过的坚实步伐。

 

 

参考文献:

1. 刘良深,黄树棠:《怀念姜立夫老师》, 《中国科技史料》1984年第3期,第94-97页。

2. 易汉文主编:《中山大学专家小传》,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19 人物志》,广州:广州出版社,1996年。

4. 中山大学图书馆:《陈序经图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

5. 刘龙飞:《梁钊韬:与学科命运交织的“人类赤子”》,《南方杂志》2017年总第264期。

6. 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主编:《广府近现代精英图册第1册》,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内部交流资料,2013年。   

7. 吕雅璐主编:《红楼叠影:中山大学近代建筑群的人文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图5 高利士屋(梁钊韬旧居)局部(图片来源:彭江贵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