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人民学者篇·“三陈”故居(麻金墨屋一号/美臣屋一号/孖屋二)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推出“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系列文章,揭示我校悠久的历史传统、红色基因与康乐园红楼的不解之缘,展现红楼建筑所承载的“人民新中大”和改革开放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勇立潮头、迈进一流的精神风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大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期“人民学者”,以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校址以后,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人民教育的著名学者为主线,对留下他们工作生活印记的红楼建筑进行解读。
陈寅恪故居(麻金墨屋一号)

陈寅恪故居(麻金墨屋一号)位于康乐园中区,与格兰堂隔草坪相望。这座建筑坐南朝北,楼高二层,另有地下室。建筑北面狭长的窗户对称分布,建筑南面阳台有柱廊围护,一层为拱形柱廊,二层为矩形柱廊,红墙镶嵌蓝色琉璃装饰,建筑立面富有装饰的节奏感。

陈寅恪先生(1890年~1969)是我国著名学者,精通史学、宗教学、语言学和古代文学,培育了一批学术上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1949年,陈寅恪先生来到广州康乐园。从1953年起,麻金墨屋一号成为陈寅恪先生的住所兼教室。据学生回忆,陈先生在二楼的长形走廊上开设两晋南北朝史和元白诗证史两门课程,廊道常常济济一堂,座无虚席。陈寅恪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论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就是在这座小楼之中成稿。

继陈寅恪先生之后,医学和内分泌专家周寿恺、文学和戏剧史专家王起、历史和哲学家杨荣国、古文字与书法家容庚、商承祚等著名教授也曾经在麻金墨屋一号居住。这座红楼里留下了人民中大学者在人文与医学等学科领域开拓性研究的丰富印记。
陈序经故居(美臣屋一号)

陈序经故居(美臣屋一号)位于校园中轴线以东的马岗顶,在图书馆东北面郁郁葱葱的大树之中,可见其绿色的琉璃瓦歇山式屋顶。这座高二层的红楼是典型岭南风格和西式建筑的结合,门前建有仿中式建筑的抱夏,屋顶设有西式建筑的烟囱,饶有趣味。
陈序经先生(1903年~1967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在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从1949年开始,美臣屋一号成为陈序经先生的寓所。1956年~1964年,陈序经先生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在繁忙工作中同时潜心开展东南亚古史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百万字学术巨著《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等著作,就是在这座红楼内完稿。
如今陈序经故居部分房间恢复原貌,并展出先生学术、生活、工作的相关照片,尽可能展示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让师生感悟中山大学悠远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
陈心陶故居(孖屋二)
孖屋,是形容两件独立的房屋左右对称、连成一体的建筑形式,它们各自有独立的门和楼梯。康乐园中共有两座孖屋,其中位于东区体育场旁的孖屋二,其东面曾为我国寄生虫学奠基人陈心陶教授居所。
陈心陶先生(1904年~ 1977年)著名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长江以南的12个省份血吸虫病肆虐。1950年开始,陈心陶先生带领同事们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提出了消灭钉螺的综合防治策略,最终,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消灭血吸虫疾病传播的省份,为全国消灭血吸虫的战斗树立了优秀榜样。1960年,陈心陶先生的专著《医学寄生虫学》出版并获得中国科学著作一等奖;1965年此书再版,他将稿费悉数拿出缴纳了当月党费,成为人民中大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的一代楷模。
从1931年起,陈心陶先生在康乐园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近半个世纪,他把人生中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无私地奉献在这里。2014年,陈心陶故居正式开放,室内修缮一新,力争恢复原貌,尽可能展示陈心陶先生扎根中国大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以勉励后来者可以继续弘扬先生的精神,博学立志,雅行不怠,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 郑佩欣:《忆陈寅恪师》, 《文史哲》1996年第6期,第41-43页
2. 中山大学图书馆:《陈序经图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
3. 中山大学官方微信:《中大红色档案|人民中大送瘟神》,2021年7月8日。
4. 中山大学官方微信:《中大校史陈列馆开馆啦!珍贵史料抢先看》,2019年9月1日。
5. 中山大学官方微信:《陈心陶故居昨日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10月17日。
6. 吕雅璐主编:《红楼叠影:中山大学近代建筑群的人文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