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中山印迹·马丁堂、孙中山先生铜像和惺亭

发布人:业务管理办公室-罗惠敏

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推出“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系列文章,揭示我校悠久的历史传统、红色基因与康乐园红楼的不解之缘,展现红楼建筑所承载的“人民新中大”和改革开放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勇立潮头、迈进一流的精神风貌。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校园里留存着珍贵的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印记,已经成为大学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中山印迹”,以孙中山革命活动和相关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对康乐园中轴线的红楼进行解读。

中山印迹 · 马丁堂

1    康乐园首座永久性建筑

                                        图1 马丁堂一侧(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位于校园中轴线东侧的马丁堂,建于1906年,建筑体量宏大,外观厚重方正。马丁堂对于康乐园而言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她不仅是校园内第一栋永久性建筑,也是中国建筑史上首批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建筑物。

       马丁堂的建筑外观庄重大方。墙面有砖砌花式装饰和花岗岩线脚,清水红砖的凹凸机理成为建筑立面的装饰;屋顶采用接近岭南居民的四面直坡顶手法,以适应钢筋混凝土的构造和施工要求;屋顶下方采用黄色墙饰和简化的仿斗拱牛腿,积极糅合了中西方建筑形式。

2    孙中山莅临演讲

       1912年5月,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的孙中山先生首次莅临康乐园,在马丁堂前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孙中山先生在演讲中回忆了自己的读书历程:“从前以致力革命,无暇向学读书。行医日只一两时,而事革命者实七八时,而学业遂荒”。中山先生以自身经历,鼓励学子“勉术学问,琢磨道德”,因为“非学问无以建设也”。

                                   图2 马丁堂的屋檐和墙面装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