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中山印迹·怀士堂

发布人:业务管理办公室-罗惠敏 系统审核人:业务管理办公室-罗惠敏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推出【红楼映初心】“中山大学康乐园红楼的人文解读”系列文章,揭示我校悠久的历史传统、红色基因与康乐红楼的不解之缘。康乐红楼成为学校从“人民新中大”到勇立潮头、迈进一流光辉历程的重要见证者。

       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的重要结晶,二十世纪初的岭南大学也深深刻下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印记。第一期“中山印迹”,以孙中山革命活动和相关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对康乐园中轴线的红楼进行解读。

中山印迹 · 怀士堂

1    红墙塔楼,蔚然矗立

                                     怀士堂北面入口(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位于校园中轴线南端的怀士堂,是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1917年建成之初为岭南大学会所和毕业礼堂;20世纪50年代是中山大学师生的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学校大型会议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怀士堂的建筑形式中西合璧。立面具有哥特式风格,北面入口门廊有两根通高砖柱,两侧双塔高耸矗立,这些特质为怀士堂增添了崇高向上的气势。

       怀士堂还包含了岭南和中国建筑元素,屋顶形式多样,悬山顶、庑殿顶、攒尖顶根据平面变化自由组合。顶上采用多种中式琉璃瓦和短屋脊,外墙装饰岭南特色的琉璃通花砖。这些取材于岭南祠堂的建筑元素,更加增强怀士堂庄严肃穆的气氛。

左上:北面通高砖柱;右上:北面塔楼;左下:攒尖顶和庑殿顶;右下:屋脊(图片来源: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