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侨批档案展

发布人:业务管理办公室-罗惠敏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参观了汕头侨批文物馆,让“侨批”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网红。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是一种“银信合一”载体。

       侨批在2013年被载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重要促进作用”的世界文化瑰宝。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将其誉为“海邦剩馥”、“侨史敦煌”,认为“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在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习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文化瑰宝,将侨批体现的文化价值高度升华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那么,具有如此重要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侨批,到底具有怎样独特的风貌与品格,寥寥数语间如何语重千钧,又是如何漂越万里回到家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封封侨批是如何撑起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生活,维系家族的生存?《云中谁寄锦书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侨批档案展》将带您翻阅一封封馆藏珍贵侨批,为您一一答疑解惑。

       中山大学图书馆也收藏有侨批?

       是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历来重视对徽州文书、侨批等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保护,现收藏有马来西亚寄广东潮安县曾氏家族批信一批。这些批信的时间从1933年至1967年,跨度达30余年。批信文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属于完整的同一宗族内侨批,为国内稀见。

       展览 · 看点一:深入浅出的侨批知识科普

     《云中谁寄锦书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侨批档案展》分为“什么是侨批”、“侨批产生背景”、“侨批运作模式”、“侨批结构特征”、“侨批价值”、“侨批收藏与保护”、“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侨批”等七个主题,通过展板、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侨批近150多年间在历史舞台中的源起、运作模式,同时对侨批文本结构特征,以及在当代的收藏、保护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另外通过实物和相关纪录片帮助参观者对侨批的价值和社会影响有更全面的认识。

展览1展览2
展览3
    展览现场

       展览 · 看点二: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的批信实物

       展览精心挑选了图书馆藏25份侨批批信实物,让参观者可细细品读其中丰富的内容。

       当您读了这些批信后,脑海中或许会勾勒出几个在南洋做杂货店生意的华侨兄弟、叔侄,心系家中双亲、妻子、儿女的近况,向父母问安、与妻子商讨家计、对儿女谆谆嘱咐,出现一个个温情的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身份形象。同时,您还会在一封封批信中了解到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海外华侨如何将自己辛勤劳动的收入频繁地寄回乡里,为双亲、为妻儿、为姑嫂姆等亲戚贴补家用,同时还积极地邮寄布料、拖鞋、毛呢、白糖、猪肉、洋参等物资,为亲人构筑稳稳的幸福。此外,还可以通过这些批信了解当时华侨在南洋经营生意情况以及所在国的经济和政治情况。

展览4

       展览精心挑选了图书馆藏25份侨批批信实物,让参观者可细细品读其中丰富的内容。

       当您读了这些批信后,脑海中或许会勾勒出几个在南洋做杂货店生意的华侨兄弟、叔侄,心系家中双亲、妻子、儿女的近况,向父母问安、与妻子商讨家计、对儿女谆谆嘱咐,出现一个个温情的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身份形象。同时,您还会在一封封批信中了解到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海外华侨如何将自己辛勤劳动的收入频繁地寄回乡里,为双亲、为妻儿、为姑嫂姆等亲戚贴补家用,同时还积极地邮寄布料、拖鞋、毛呢、白糖、猪肉、洋参等物资,为亲人构筑稳稳的幸福。此外,还可以通过这些批信了解当时华侨在南洋经营生意情况以及所在国的经济和政治情况。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9日-12月31日

      展览地点:图书馆五楼珍藏馆、四楼特藏厅

展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