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进馆记事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从前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珍藏”在家里储物间的那些老物件,都已将当年的故事酿成秘密封存。如果没人将这份美好的记忆打开,讲述老物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恐怕除了那个年代的人和老物件拥有者自己,已鲜有人知晓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2020年10月30日,中山大学档案馆收到了原机关四总支书记吴伟凡捐赠的上世纪60-80年代的缝纫机、英文打字机和电风扇等具有时代烙印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是中山大学的老师及其家属真实生活风貌的体现,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虽然这几个老物件品相还不错,却夹杂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娓娓述说着那个年代康乐园的故事,那些被定格的美好记忆,又得以重新绽放。



这台“华南牌”缝纫机,吴伟凡书记购于1971年,他们一家省吃俭用,每月攒下十多块钱,攒了一年多才买上这台当时价值一百多的缝纫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它的。
20世纪60、70年代,缝纫机与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被称为“四大件”,又称“三转一响”。那个年代,拥有了“三转一响”,那就妥妥是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三转一响”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拥有了“四大件”的风光不亚于现在的有房有车有存款。现在还使用缝纫机的家庭已为数不多,“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老物件所反映的,其实就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准。


这是一台上世纪80年代的英文打字机,是吴伟凡书记从香港购回,用于工作和英文学习。这台英文打字机由三排英文字母按键及数字按键等组成,使用时,通过敲击键盘上的按键,该按键对应的字符的字模会碰到色带上,从而在纸或其它媒介上打出该字符,每敲打一次字符,打字机都会把纸向左移动,以备打印下一个字符,其墨水也会随每一次的敲击按键而消耗一点,用完后则需更换色带。改革开放初期,非常流行英文打字机,特别是对于外贸公司、学校以及学习外文的人来说,英文打字机简直是必备品。但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打字机也渐渐成为了历史,现已很难在市面上见到。

从前的新物品,现在成了老物件。物件虽老,但总能勾起尘封在岁月中的思绪,能带给我们年轻的记忆,仿佛那些逝去的时光还近在昨天。有没有一个老物件,至今还让你对那些峥嵘岁月魂牵梦绕?
